《核舟記》是明代文學家魏學洢所著的一篇散文,文章生動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的微雕藝術品——“核舟”。全文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藝和作品的非凡藝術價值。以下是《核舟記》前四段的原文與翻譯,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其內容。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也。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曰:“此其始。”東坡仰面,與之回響。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按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翻譯:
明朝有一位技藝高超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鳥獸、樹木和石頭,沒有一樣不是根據木頭的天然形狀進行雕刻的,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各具神態。他曾送給我一個核舟,上面雕刻的是蘇軾泛舟赤壁的情景。
這艘核舟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高約兩顆黍米那么高。中間高起的部分是船艙,上面覆蓋著箬葉做的篷子。旁邊開了八扇小窗,左右各四扇。打開窗戶可以看到雕刻的欄桿相對而立。關上窗戶,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并用石青涂染。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帽、胡須很多的是蘇軾,佛印在右邊,魯直在左邊。蘇軾和黃庭堅一起觀看一幅手卷。蘇軾右手拿著手卷的前端,左手扶著魯直的背。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說:“這是開始。”蘇軾仰著頭,和他應答。那個人神情專注,好像在聽茶的聲音一樣。
船尾橫放著一支槳,槳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夫。右邊的船夫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左邊的船夫手里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按著爐子,爐子上有一個水壺,那個人神情專注,好像在聽茶的聲音一樣。
結語:
《核舟記》不僅是一篇描寫微雕藝術的佳作,更體現了作者對細節的敏銳觀察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通過前四段的描述,我們可以感受到王叔遠雕刻技藝的精湛以及文中人物形象的生動傳神。這篇文章至今仍被廣泛傳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