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熱是一種由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響心臟、關節、皮膚和中樞神經系統。該病多發于兒童和青少年,若未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如風濕性心臟病。因此,準確掌握風濕熱的診斷標準至關重要。
目前,臨床上廣泛采用的是“Jones 標準”,這是由美國心臟協會(AHA)在1944年首次提出,并經過多次修訂后的診斷體系。該標準將風濕熱的診斷分為主要表現和次要表現,并結合鏈球菌感染的證據進行綜合判斷。
主要表現包括:
1. 心臟炎:表現為心肌炎、心內膜炎或心包炎,常見癥狀有心悸、呼吸困難、胸痛等。
2. 關節炎:通常為游走性、多發性關節炎,常見于膝、踝、腕等大關節,疼痛劇烈但無明顯關節變形。
3. 舞蹈癥(Sydenham舞蹈癥):表現為不自主的、無目的的肢體動作,常伴有情緒不穩定和注意力不集中。
4. 皮下結節:多見于骨突部位,如肘部、膝蓋、枕部,質地堅硬,無痛感。
5. 環形紅斑:皮膚出現邊緣清晰、中央較淡的紅斑,多見于軀干和四肢。
次要表現包括:
1. 發熱:體溫升高,一般為中度發熱。
2. 關節痛:非特異性關節疼痛,可能伴隨關節炎。
3. 血沉增快:反映體內炎癥反應。
4. C反應蛋白升高:提示存在急性炎癥。
5. 心電圖異常:如PR間期延長等。
鏈球菌感染的證據是診斷風濕熱的重要依據,包括:
- 近期有咽拭子培養或快速抗原檢測陽性;
- 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升高;
- 既往有風濕熱病史或風濕性心臟病家族史。
診斷流程:
1. 首先確定是否存在鏈球菌感染的證據;
2. 然后評估患者是否符合至少一項主要表現和兩項次要表現,或兩項主要表現;
3. 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需要注意的是,風濕熱的診斷需與其他類似疾病進行鑒別,如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川崎病等。因此,在實際臨床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分析。
總之,符合風濕熱診斷標準的患者需要綜合考慮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以及鏈球菌感染的證據。早期識別和規范治療對于改善預后、預防心臟損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