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樂府詩,全詩以月亮為題材,通過描繪月亮的變化與孩童對月亮的天真想象,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宇宙以及時間流逝的深刻感悟。這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遠,是李白詩歌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一、原文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二、詩意解析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詩人回憶童年時,對月亮充滿好奇和幻想。他把月亮比作白色的玉盤,表現出孩子對自然現象的天真理解。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接著,他又覺得月亮像是天上仙宮中的鏡子,懸掛在高高的云層之間,增添了神秘色彩。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
這里引入了神話元素,傳說月亮上有仙人、桂樹和玉兔,詩人將這些傳說融入詩中,使整首詩更具浪漫主義氣息。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提到月宮中的白兔正在搗藥,但不知這藥是給誰吃的,表現出詩人對神話故事的思考與疑問。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月亮也會被“蟾蜍”(象征陰影或黑暗)侵蝕,光輝逐漸黯淡,暗示著美好事物終將消逝。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這里引用了后羿射日的神話,說明曾經有英雄拯救蒼生,使天地恢復安寧,表達出對過去輝煌時代的懷念。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詩人感嘆月亮雖美,卻終究會被黑暗吞噬,無法長久觀賞,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最后,詩人發出感慨,面對人生的無常與時間的流逝,心中充滿憂慮和悲傷,情感深沉而動人。
三、譯文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盤。
又懷疑它是天上的瑤臺之鏡,飛在青云之上。
仙人垂下雙腳,桂樹環繞成團。
白兔在搗藥,問它要給誰吃呢?
蟾蜍咬壞了月亮的圓光,明亮的夜晚已經殘缺。
從前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天地才恢復了清凈。
如今月亮被黑暗所迷惑,漸漸消失,實在讓人難以欣賞。
憂愁來了怎么辦?真是傷心欲絕,痛徹心扉。
四、總結
《古朗月行》不僅是一首描寫月亮的詩,更是一首蘊含哲理的抒情之作。李白通過童年的視角展開敘述,再引向對人生、歷史與宇宙的思考,展現了他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刻理解。全詩語言簡潔,意境悠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至今仍被廣泛傳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