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如和故?”這句話看起來像是對《論語》中某段話的誤寫或變體。原句應為:“夫如是,則遠人不服,而近者不安?!背鲎浴墩撜Z·季氏》篇。原文是:
> “孔子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p>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治理國家的人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分配不均;不擔心貧窮,而擔心社會不安定。如果分配公平,就能沒有貧窮;和睦相處,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團結,國家就不會傾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么遠方的人如果不服從,就應修養(yǎng)文德來招引他們;一旦來了,就要讓他們安定下來。
那么,“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如和故”這句話可能是在對原文進行誤讀或改寫后的表達。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來分析:
- “夫如是故”:意思是“如果這樣(的話)”,即前面所說的道理。
- “遠人不服”:遠方的人不服從、不歸順。
- “如和故”:可能是“如何才能和諧”的意思,或者是“若能和則何故”的變體。
所以整句話可以理解為:“如果這樣(指上面所說的做法),遠方的人仍然不服從,那又該如何才能實現(xiàn)和諧呢?”
這種解讀雖然不是原文,但可以作為對原文的一種延伸思考。它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關于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以德服人、以文教化、追求內外和諧。
總結來說,“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如和故”并不是《論語》中的原文,而是對其內容的一種誤讀或改編。其背后所傳達的思想,仍與儒家提倡的“仁政”、“德治”密切相關,強調通過內在的修養(yǎng)與制度的完善來贏得人心,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