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則
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解析:這一則故事講述了陳太丘與朋友約定一同出行,但朋友遲到未到,陳太丘先行離開。其子元方面對父親的朋友毫不畏懼,以理據(jù)理力爭,指出對方既失信又失禮的行為。此則通過兒童之口表達出對誠信與禮儀的重視,同時也反映了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品德培養(yǎng)的特點。
第十四則
原文: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曰:“吾今死矣,子可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豈以一死易避耶?若使吾去,無人相守,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聞之,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師而還,一郡獲全。
解析:荀巨伯面對敵軍入侵,堅持留在友人身旁,甚至愿意犧牲自己換取友人安全。敵軍被其高尚情操所感動,主動撤退。本則強調(diào)了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個人品格對于社會風(fēng)氣的影響,彰顯了“義”的核心價值。
第十五則
原文: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解析:王子猷乘興訪友,途中因興致已盡而返回,并不強求相見。此則表現(xiàn)了魏晉名士灑脫隨性的生活態(tài)度,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精神自由和個人情感體驗的追求。
第十六則
原文: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公大笑樂。
解析:謝安在家中與家人討論學(xué)問時偶遇下雪,以此為契機考問侄輩,兄子胡兒將雪花比作鹽,而兄女則將其形容為柳絮隨風(fēng)飛舞。這一則不僅展示了家庭和睦溫馨的畫面,也突出了女性才智出眾的一面。
第十七則
原文:孔融十歲時,隨父詣京師。時李元禮為司隸校尉,門生甚嚴(yán)。融欲見之,因稱先人與李有舊。既見,問融:“卿先人與吾有何親?”融答曰:“昔武王伐紂,以兄子為質(zhì),臣是以知之。”
解析:孔融年幼時憑借機智巧妙地通過了李元禮嚴(yán)格的門禁考驗,他引用歷史典故回答問題,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又展現(xiàn)了聰明才智。此則說明了從小培養(yǎng)良好教養(yǎng)和應(yīng)對能力的重要性。
以上五則充分展示了《世說新語》作為一部反映士人生活與思想的經(jīng)典之作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記錄了個體行為事跡,更深層次地探討了人性、倫理等哲學(xué)命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