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是中國書法中的一種重要字體形式。它起源于漢末至魏晉時期,逐漸發展成熟于東晉和南北朝時期。楷書的出現標志著漢字書寫從隸書向更加規范化、標準化的方向轉變。
楷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當時一些書法家開始嘗試對隸書進行簡化和規范,以適應日常書寫的需求。到了三國時期,楷書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立的字體風格。鐘繇被認為是楷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宣示表》等,展現了楷書的基本形態。
楷書在東晉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等人對楷書進行了創新和改進,使得楷書更加優美和實用。到了南北朝時期,楷書已經基本定型,并成為官方文書和碑刻的主要字體。
楷書的特點在于其結構嚴謹、筆畫清晰、易于辨認,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它的出現不僅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也為后世的書法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楷書仍然是學習書法的重要基礎,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書寫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