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二字,古來為圣賢所重,亦為世人所尊。夫誠信者,乃立身之本,行事之基也。昔者孔子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此言深邃,意在教人以誠待人,以信立世。
古有商鞅變法,立木為信。一日,商鞅于國都南門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并公告曰:“能將此木從南門移至北門者,賞十金。”眾人皆疑,以為戲言。及至有人真將其移至北門,果得十金。于是百姓皆信服商鞅,其法令得以順利推行。此故事流傳千古,足見誠信之重要。
再觀季布一諾千金之事。季布為人仗義疏財,極講信用。他承諾之事,無論大小,必竭力完成。故當時有諺語云:“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不僅彰顯了個人品德,更對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今人當以此為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需以誠信為先。若人人皆能誠實守信,則社會和諧安寧,國家繁榮昌盛,豈不美哉?
是以君子當自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此,則雖遠必至,雖危不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