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蘭亭集序》中的名句“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這里的“其”是一個代詞,在句中指代的是“人們”或“作者自己”,具體來說,指的是在某種情境下感到高興的人。整句話的意思是:當人們在遇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時,會暫時感到滿足和快樂,沉浸在其中,甚至忘記了衰老的到來。
在古文學習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看似簡單卻內涵豐富的詞語,比如“其”這個字。它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有時是代詞,有時是語氣詞,也可能是副詞。而“當其欣于所遇”這一句,正是這種語言現象的典型例子。
“當其欣于所遇”出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原文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痹谶@段文字中,“當其欣于所遇”出現在描述人們在聚會中愉悅心情的語境中。
那么,“其”在這里到底指的是什么?從語法結構來看,“當其欣于所遇”可以拆解為“當(在……的時候)+ 其 + 欣(高興)+ 于所遇(對所遇到的事物)”。這里的“其”指代的是“人”或者“我”,即“當人們在遇到喜歡的事情時”。
但更深層次的理解是,這里的“其”并不是單純指某一個人,而是泛指一種情感狀態下的主體。也就是說,無論是誰,在面對讓自己感到喜悅的事物時,都會產生一種短暫的滿足與快樂,甚至沉浸其中,忘卻時間的流逝。
這種表達方式體現了古人對人生感悟的深刻理解。他們認為,人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比如欣賞美景、與朋友相聚、享受生活等,會產生一種內心的愉悅,這種愉悅雖然短暫,但卻真實而深刻。
此外,“其”在古文中也常用來表示推測或假設,如“其可怪也歟”,但在這個句子中,它更像是一個代詞,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我”。
因此,當我們閱讀“當其欣于所遇”時,不僅要關注字面意思,更要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與哲理。它提醒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學會珍惜那些讓我們感到快樂的瞬間,因為這些瞬間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總結來說,“其”在此處是一個代詞,指代“人”或“我”,整句表達的是:當人們在遇到讓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時,就會沉浸在其中,感到滿足與快樂,甚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這是一種對生活體驗的深刻描繪,也是古文中常見的抒情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