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文學中,《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以其簡潔而深遠的意境,描繪了詩人夜晚停泊在楓橋時的心境和所見之景。那么,“江楓漁火對愁眠”這一句的上一句是什么呢?
讓我們回顧整首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從這首詩來看,“江楓漁火對愁眠”的上一句是“月落烏啼霜滿天”。這兩句詩共同構成了一個寒冷秋夜的畫面,營造出一種孤寂與憂愁的氛圍。
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通過描寫月亮落下、烏鴉啼叫以及霜氣彌漫天空的情景,勾勒出了一個清冷的夜景。這里的“月落”不僅指月亮西沉,也象征著時間的流逝;“烏啼”則增添了一絲凄涼;而“霜滿天”更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寒冷與孤寂的感覺。
接下來的“江楓漁火對愁眠”,則是對眼前景象的具體刻畫。“江楓”指的是江邊的楓樹,在朦朧的夜色中顯得格外靜謐;“漁火”則是漁船上的燈火,在廣闊的江面上顯得微弱而溫暖。這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情感——既有對自然美景的欣賞,也有因漂泊在外而產生的鄉(xiāng)愁。
最后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將視野拉遠,引出了遠處的寒山寺及其傳來的鐘聲。這鐘聲打破了夜晚的寂靜,卻又讓人感到更加空靈與寧靜,仿佛在訴說著某種超然物外的哲理。
綜上所述,《楓橋夜泊》以“月落烏啼霜滿天”為起始,逐步展開一幅生動的秋夜圖景,并通過細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與惆悵。這句詩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使讀者能夠在其中找到共鳴。